古代东亚的译官和驿馆——上海大学“中日关系史料研读”系列讲座第二讲开讲

发布日期: 2020/09/18  投稿: 朱一佳    部门: 外国语学院   浏览次数:    返回


9月16日下午,上海大学2020年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中日关系史料研读”系列讲座第二讲在校本部C112开讲。本次系列讲座,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元史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乌云高娃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就“古代东亚的译官和驿馆”做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赵莹波教授主持,吸引了线上线下近百名老师和同学参与。

本次讲座共有三部分内容,分别是“译”与“驿”的起源和发展、元代“译”与“驿”及会同馆和元代“译”与“驿”及海上丝绸之路。在讲座开始之前,赵莹波教授为同学们讲解了“唐宋元明东亚海域的‘通事’”,为本次讲座的正式内容做了良好的铺垫。

首先,乌云高娃研究员指出,在古代国与国之间,不同的族群之间交往,离不开兼通双方语言或通晓诸国语言的翻译人才。翻译长期以来译者在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国家的交涉中起到了沟通语言媒介的作用。随后,研究员引出了今天讲座的第一部分内容——“译”与“驿”的起源和发展。中国的驿传交通历史悠久,驿递制度起源于殷商时期,研究员给大家详细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驿站设置的情况,如宋代的急递铺、元代的站赤等,并指出元代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将驿站交通扩大到全国范围之内,并形成有效的规章制度。其次,通过第一部分“译”与“驿”的起源和发展的铺垫,乌云高娃研究员引出了讲座的第二部分内容——元代“译”与“驿”及会同馆。元代的交通事业有空前的发展,元朝政府建立了遍及全国的驿站制度,驿站以大都为中心,沿着几条交通干线一直通达各边疆地区。再次,通过前两部分内容的介绍,并与上周的主题“海上丝绸之路”相呼应,研究员介绍了本次讲座的第三部分内容——元代“译”与“驿”及海上丝绸之路。她指出,元代的海上丝绸之路非常发达,由于元朝驿站设有水站,大都的货物通过大运河输送到泉州、广州、宁波等港口,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东亚、中亚以及更远的欧洲;而东南亚等地的香料、西洋的布匹等各种物品也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输入到元朝港口,再经元朝驿站输送到全国各地,为元代的海洋贸易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员还总结得出,元朝驿站交通发达,疆域辽阔,超过汉、唐以来的疆域,元代又是多种宗教文化兴盛时期,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盛行,这些僧侣、道士也利用驿站在大都、江南、西藏等地自由穿梭。蒙古的兴起、蒙古西征之后,东西方人口移动加速,译官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有着巨大影响。

最后,乌云高娃研究员还和大家分享了一系列与驿站、译官相关的论文和书籍,并对同学们课堂上的论文发表给了精彩点评,每个人都收获满满。乌云高娃研究员热情耐心的讲解赢得了全体师生的称赞。讲座尾声,赵莹波教授总结了本次讲座的精粹之处,并分享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紧接着,线上、线下以及海外三大会场的各位同学积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困惑,乌云高娃研究员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大家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大家感觉获益匪浅。

本次讲座不仅内容充实而精彩,乌云高娃研究员的讲解也十分细致,简单易懂,让大家对古代东亚的译官和驿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陈明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