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工商学院举行文荟讲堂:成长之路——潜心科研是选择,也是责任

发布日期: 2020/09/23  投稿: 张攀    部门: 悉尼工商学院   浏览次数:    返回

9月17日,“文荟讲堂”邀请学院副院长卞亦文教授在文德楼一楼报告厅面向广大师生进行题为 “成长之路:潜心科研是选择,也是责任”的主题交流。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吕康娟,副院长方慧,研究生管理部主任、党建中心主任王少飞及各系部老师、研究生等参加讲座,讲座由方慧主持。




讲座开始前,文德一楼报告厅早已坐满对科研之路充满好奇与向往的研究生,方院长介绍了举办文荟讲堂的初衷和卞教授的杰出学术造诣,在现场师生的热切期待中,讲座拉开序幕。

研究是一种责任

首先,卞院长带领同学们回顾近年来国家科技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诸多成就,提出重新审视自我的必要性,指出面对当下飞速发展的世界,大家应该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如何呈现。,研究生进入科研门槛需要满足课程、论文等系列基本条件,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拥有更高的学历、平台、资源。而站上学术的山丘,就要开始思考自己是否拥有足够的眼界、思维能力踏上更广的科研之路。

研究是一种选择

“研究“一词在不同的字典里有多种形式的解释,如何选择研究问题是每一个科研人必须明晰的事情。卞院长提出”顶天立地,面向需求“的选题原则,希望研究生们不仅关注热门领域和前沿问题,更要关注创新,真正去解决问题,这才是研究的价值所在。同时,他也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认同“,并结合以往的科研经历案例印证兴趣的巨大力量。

基础兼顾状态

卞院长从四个维度解释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需求与理论结合的学术问题,数理与软件结合的学术基础,写作与展示兼备的语言能力,期刊和著作并存的文献储备。他表示,一项优秀的研究不仅要具备这些基础条件,自身完备的计划、优秀的执行力、合作交流的勇气及独立自主的能力,也将成为大家潜心科研的助推器。

选择或是认同

“今天的选择,明天的道路,后天的结果”卞院长用短短一句话总结了选择对于未来深远的影响,更是强调了选择的重要性。不论是持之以恒的学术理念,还是高屋建瓴的目标定位,都决定着每一个科研人的未来之路。他希望在座的每一名学生立足脚下,眺望远方,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胸怀梦想,追求卓越,不畏艰辛!

师生互动环节

讲座结束,同学们抓住时机踊跃交流,提出了“研究生在平时生活中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申请硕博连读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特质”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卞院长结合多年科研经历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多读文献,反思自我,明晰目标,不畏艰难。

方院长在总结时指出,今天的讲座非常精彩,相信每个人都受益匪浅,她希望同学们把科学研究当做一种责任,以国家需求为己任,潜心修炼,武装自己,同时把科学研究作为一种内在的修养贯穿整个研究生生涯。

学生感想

2020级研究生冷长青:卞老师的讲座里提到最多的莫过于脚踏实地,本科时我们可能就像飘在空中的尘埃,忙于各种各样的事情,并没有潜心学习,也许到毕业就变成了地上的灰尘,不知道会被风吹到哪里,不知道要被雨水冲刷到哪里。开启研究生生活后,我希望自己能够静下心来,好好补充基础知识,享受科研的“苦闷”,在一个小小的方向上找到些许的创新点,做一些系统的研究,拥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好好学习是四个简单的字,可要做到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希望自己: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少说多做,默默学习!

2020级研究生吕露:今天聆听了卞老师关于潜心科研的讲座,真诚的分享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个工作了一段时间后重返校园的新生,这一次在人生的岔路口,我选择了科研,有一段时间自己十分迷茫,卞老师的一席话仿佛一剂定心丸,“不要因为前途迷茫,就退而求其次;要在可以选择的年纪,努力选择最好的”,短短几句让我明白以后的学习生活应该独立自主,心无杂念地展开我的研究生生活。

离开校园虽已有两年,重返校园的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希望我能在研究生生活中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出一些成果,两年后的自己不论是思维还是能力都收获成长。2020,我选择读研求索,愿行远勿忘思恩,黾勉励志,不负韶华。(撰稿/摄影 于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