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人文与科技:第二届新时代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全国教学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召开。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展开研讨,旨在积极打通学科门类,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会议由上海大学教务部和上海大学出版社主办,超星集团、顾晓英工作室和“智能社会及其伦理建构”创新团队联合承办。

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聂清,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巡视员、研究员陈麟辉,教务部常务副部长彭章友,教务部副部长顾晓英,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李晓强,文学院教授谭旭东,法学院副院长芦雪峰,生命学院、医学院副院长肖俊杰,理学院物理系副系主任张 永平,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焦成焕,复旦大学高教所原所长熊庆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主任顾小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秘书长、海南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董宇艳,上海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社长戴骏豪,超星集团教学设计总监、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专家赵玉霞等围绕主题作了相关报告。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大学教务部常务副部长彭章友教授担任。上海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大学教务部副部长顾晓英教授主持后两个节段的学术交流环节。

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聂清在致辞中发问,“人工智能在全人教育当中的内核是什么”?“为什么人工智能教育对未来的学生而言是必须的、必要的”?“我们如何在课程形态当中体现人工智能教育的交叉性”。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国率先应对时潮出台战略规划和战略方案。上海大学紧随国家步伐率先提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这对于上海大学这样一个综合性大学来讲意义重大。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既对接世界趋势和国家战略,也对我们人才培养体系、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着特殊意义。这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从“德”“智”“体”“美”“劳”各层面对人工智能展开讨论,融合多学科交汇授课模式,真正意义上实现通识教育的理念。通过通识课程的传播,使大学生跟紧时代潮流,率先思考与体会如何站在人工智能的肩膀上迎接未来挑战。这些课程的成功,有利于增强上海大学及其他高校学生对于未来、对于未来人类社会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的好奇和探索。聂清建议人工智能系列课程不仅仅辐射本科教育,还要考虑本硕博连接,更多考虑可持续开设等问题。她希望本次会议能够形成一些共识,产生一些火花,开启一些智慧,打开更多的视野,能够让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越办越好,努力培养一代有想象力、有创新精神,有家国情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巡视员陈麟辉研究员致辞,肯定了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系列课程的成功。以报刊、媒体“人工智能热”为切入点,他指出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推广带来政府政策催生及高校进行的一系列研究等,包括出台了政府的产业规划和推进相关学科建设的要求。面对人工智能的不断渗透,人们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一是不过赞也不担忧,二是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三是平常之心坦然接受。人工智能不会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恰恰相反,智能技术必然参与到社会的发展中去,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更好服务于人类。“人文与科技:第二届新时代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全国教学研讨会”切合时代的发展,在通识教育领域,为培养和规范新时代接班人对待人工智能的理解和态度作出贡献,期待上海大学人工智能通识教学的探索与创新一如既往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

上海大学教务部副部长顾晓英教授认为,大学教育应该是全人培养。借通识教育的平台,可以引领学生明大势;把多学科优秀教师串联起来,采取优势学科到课堂的“项链模式”授课,用学科把思政融入学生的心田。人工智能系列课程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有效落实了教育部“四新”要求尤其是新工科建设要求和《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要求。2018年春季学期起,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科研示范团队“顾骏团队”和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顾晓英工作室”联袂策划,率先在上海大学的通识教育版图里首创“人工智能”系列课程。以人工智能专业知识为载体,思政教育为“催化剂”,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无痕融入课程教学,给学生深度学习的场景体验和跨学科思维训练,可以激发想象力,增强学生养成纵横交错的宏观视野与把握大势的格局。学校致力于人工智能系列课程教学创新,多次举办直播课、工作坊和全国性教学交流会,这组课程成果业已受到了广泛关注。学校还注意成果固化,做到见人、见课、见书、见文章。随堂录制的5门系列课程全部上线成为慕课,通过。这一切归因于这一系列课程融入了“人文”,渗透了“课程思政”。

“智能文明”“人文智能” “智能法理”“生命智能”和“量子世界”五门课程的负责教师分别作了课程建设交流。他们是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李晓强副教授,儿童文学作家、文学院谭旭东教授,法学院芦雪峰副教授,生命学院、医学院肖俊杰教授,理学院物理系张永平教授分别带来“‘智能文明’的思考与探索”“在人文和智能间拎上一个创造力的螺丝:‘人文智能’课程思考”“科技的进步 法律的应对:‘智能法理’课程建设与思考”“将生命教育融入智能:‘生命智能’课程的创立与实施”以及“‘量子世界’中的科学精神及思政元素”主题报告。
大学出版社的使命就是引领先进文化的发展,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创新前沿。上海大学出版社董事长戴骏豪社长介绍了如何服务人工智能系列通识课程的教材出版。2014年,从《大国方略》《大国方略课程直击》开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就和出版社紧密合作,实现无缝对接深度融合、同向同行,形成了“一课两书”的品牌效应,得到了各级重视,社会认可。在“一院一大课”系列课程教材出版引领下,面上各门课程思政领航课、示范课也在逐渐对接出版社。出版社将力争做好服务国家战略的主题图书出版与发行工作,打破常规,精兵强将全心投入,做到精益求精,力争宣传到位。去年7月,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系列课程丛书已签约国外知名出版商,推进通识课程思政教材走向世界,填补出版界的空白。

复旦大学高教所原所长熊庆年教授带来题为《面向未来的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报告。核心课程就是塑造一个学生的基本素养的过程。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未来的通识课程就是要让大学生具备这样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谈到未来人工智能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挑战,他认为可能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社会与哲学分支的变革是意义深远的,同时也隐含着巨大的威胁。上海大学率先开设的“人工智能”系列课程正是在面对着这一威胁,迎接挑战,克服困难,致力培养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基本素养。熊教授指出,通识教育本质上是面向未来的,借助智能教育课程载体能指引学生找到自己人生的路,在未来不迷路。高校通识教育应该要“用历史告诉未来,用文化浸润未来,用科学洞察未来,用艺术审视未来,更要用新的思维去前瞻未来、拥抱未来。”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主任顾小清教授的报告题为《关于智能教育博士通识课程的设计与思考》。她介绍了该校已开始实施的智能教育博士通识课程设计方案和探索思路。她介绍,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研究院已经为跨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开设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在充分发挥该校教育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教育、人工智能等学科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人工智能影响教育、影响未来、影响发展的积极作用,为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关键支撑。顾老师介绍了针对不同学科背景在攻博智能教育博士学位需要修读的5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她也指出了新课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如学生学科背景与学科能力不均衡,授课教师学科交叉背景存在不足等。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副秘书长、海南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董宇艳教授发表了题为《有灵魂的通识教育》的报告。她首先引入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定位和要求,即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与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新时代的通识教育同样应是人文、人格和人生的教育,倡导做人第一,修业第二。我们要尊重学生需求,文理融合,学科交叉,在广博的基础上求深度,将创新、创造融入通识教育,对接国家战略,做到有灵魂有层次有前瞻,进一步把通识教育专业化,把专业教育通识化。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焦成焕教授认为,智能技术与思政教学间可以做到相得益彰。焦成焕提出在通识教育推广的大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阵地作用,不断探索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授课新模式,做到将现代化教学技术对接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四加一”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并以微课的形式镶嵌在课程逻辑体系中,探索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政课微课程在线教学模式,改进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入眼、入耳、入心、入脑、入行。

有灵魂的通识教育,把育人放在第一位。通识教育育人理念和育人成果的推广,得到会议承办方之——超星集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作为上海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合作者,“大国方略”系列课程、“人工智能”系列课程的推广平台,超星集团教学设计总监、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专家赵玉霞向大家介绍了“一平三端”,即信息技术助力智能类通识课程教学的实践与发展。在超星平台的帮助下,短短两年,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系列课程已被全国200多所高校3万多名学生修读,真正实现了跨校间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与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报告结束后,与会者就自己对通识课及课程思政教研探索中遇到的问题,聚焦制度保障、课程规划、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场讨论气氛活跃融洽。
早在2018年春季学期,学校在原有“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建设基础上,开拓新定位,首创一组“人工智能”系列通识课程。本次“人文与科技:第二届新时代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全国教学研讨会”是在上海大学本科教育大会召开之后的一次教学学术研讨会,也是上海大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第二次高层次全国研讨会,体现了学校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了学校坚持传承钱伟长教育思想,体现了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国家和上海重大需求,矢志持续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一院一智能大课”。这组人工智能系列课程凝聚了一支跨学科教师队伍,其中有多名国家杰青和优青,有资深教授也有后生才。三年多来,教师们始终深耕在人工智能系列通识课程建设领域,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系列课程教学给教师们的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带来新的前沿展拓,成为上海大学通识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中的一大亮点。
人工智能联姻人文,势必会产生直指人心的效果。这组人工智能系列课程,打通文理、古今和中西,兼有知识传授、能力培育与价值导向三维目标,成为上海市课程思政精品领航课程。课程紧密融合“教”“学”与“研”,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落地到一流本科课的建设,鼓励大学生打开脑洞,放飞想象,勇于发现未知,乐于探索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