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上大科技园零号基地正式启用

发布日期: 2021/03/01  投稿: 李林    部门: 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    返回

2月28日上午,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宝山区挂牌暨上海环上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业挂牌仪式在上大路668号环上大科技园零号基地举行。上海大学相关领导、宝山区科委领导、大场镇负责人及环上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大学相关研究院、学院、部处负责人参加了活动。




2019年12月,李强书记到上海大学调研,鼓励上海大学与宝山区加强合作,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在助力科技创新上有更大作为。2020年9月,李强书记为市委党校专题培训班作报告时指出,“宝山要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大力发展大学科技园,承接高效创新项目产业化,打造成为全市科创中心建设的主阵地之一”。2020年11月,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明确定位宝山要“大力发展大学科技园”“打造成为全市科创中心建设的主阵地之一”。2020年11月30日,在宝山区、上海大学深化战略合作协议的引领下,环上大科技园在一号基地临港城工科技绿洲正式开园。

环上大科技园以大场镇、城市工业园、南大生态智慧城为核心区,通过辐射带动,逐步拓展至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以及吴淞创新城等重大板块。总体规划面积约57平方公里,核心区约21平方公里。

2月28日,环上大科技园首批基地同步完成挂牌。

上海大学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苟燕楠表示,今天是“三喜临门”,一是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宝山挂牌,二是环上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业,三是环上大科技园零号基地启动。明天学校也将正式上课,开启奋进新征程。零,在中国文化里象征着“元”,而零号基地就是这样一个元气满满的基地,是即将孕育很多创新创意思想的基地。衷心希望基地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关各方要发扬拓荒牛的精神,以孺子牛的服务态度,像老黄牛那样深耕宝山。零号基地将为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供新动能,努力解决国家“卡脖子”难题。

零号基地与上海大学毗邻相伴、对门相望,各类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具有转化上海大学科研成果的先天优势,定位于上海大学师生校友创新创业基地。2021年,全新改造后集科技成果展示、师生创业服务、办公空间共享、校友活动开展等功能于一体,服务上大师生科研成果转化的“首站”功能作用更加强大。



一号基地临港城工科技绿洲坚持“创新驱动核”功能定位,立足打造立体城市办公新地标、助推高端产业及科技发展的新引擎,已成为集总部经济、研发办公、科技创投、展示体验于一体的智慧创新型综合体。



二号基地上海国际研发总部以低密度、高品质、花园式办公问鼎北中环商务标杆,挂牌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市文化产业园区、市信息化产业基地等,重点引进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生物科技、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承接大学科研成果转化,打造科技创新产业集群。



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四梁八柱”之一的三号基地—石墨烯功能型平台,经过三年的加速发展已成为石墨烯新材料、新产品、新产业、新企业的孵化器和发动机,并逐步打造成为具备检测、交流、投融资服务、知识产权运营与产品推广等功能的复合型平台。



环上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由宝山区和上海大学合资成立的环上大科技园运营平台公司,公司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加快集聚创新资源、荟萃高端人才、优化创业服务,引进更多科技型、成长性高精尖项目落户入园。公司的开业标志着环上大科技园建设步入加速发展期。



在区、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前期调研,收集专家、企业、研发人员需求,经过系统梳理后,出台了《环上大科技园专项政策(试行)》,在成果转化奖励、创投基金设立、企业研发补贴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科技创新产业化助力。

为更好打造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园区还计划成立三大平台:即上海大学长三角新材料产业、智能装备与无人系统产业、中欧生物医药产业3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将研发重点瞄准在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学领域,将为园区内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自开园以来,已落地企业18家,近期拟落地企业、项目10家,在谈项目14家,拟新增孵化器4家,已初步形成项目加速落地、资源加速集聚的良好态势。

校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苟燕楠表示,环上大科技园将牢牢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窗口期,尽快形成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科技成果转化明显增长、高新技术企业快速集聚、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的发展态势,形成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相融相伴、共生发展的良好局面,成为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的策源功能区,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承接地,打造科创产业高地。



开局“十四五”,开启新征程,环上大科技园这艘科创“航母”将以完备的功能体系、超强的续航能力,满载国家战略、上海使命、宝山担当驶向浩瀚的科创深海。(撰稿:李宇阳;摄影:韦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