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4月22日,招毕办党支部支委与文学院汉硕党支部的学生代表一同探访了曾亲历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潘志诚同志。

潘志诚同志今年已有87岁高龄。1952年10月,17岁的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公安四十三团文教兵,1953年9月顺利回国,荣立三等功。后进入上海警备区司令部工作,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历任上海体委外事办主任、奥林匹克宾馆总经理。退休后,潘老依然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参与弘扬革命精神的各种宣讲活动。
得知上海大学的师生们要来看望,潘老特意穿上了自己的军服,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从最初因为年龄小多次报名争取参军,到克服种种艰难险阻、长途跋涉抵达平壤,再到战争中如何想法设法通报敌情、完成“防空哨”主要任务,铸就一条“炸不断、打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听着潘老的讲述,在场所有人无不为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而感叹。潘老还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他抚摸着奖章深情感慨道:“革命事业无尚光荣……战士们各个都是抱着不怕牺牲的信念,才走过了这场战争。”到体委任职后,潘老依然努力为新中国的体育外交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前后共接待了106个国家的体育代表队。

招毕办党支部书记、主任陆瑾为潘老一家送上了《百年上大画传》及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苏金成老师的书法作品,表达了师生们的美好祝福与崇高敬意。
此次活动既是一次震撼心灵的精神洗礼,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难忘体验。在亲历者的动人讲述之中,在场的师生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永不褪色的峥嵘岁月,心中唱响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党员们深受触动,纷纷表示要发扬并继承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以自身所学所长努力报效祖国、贡献力量。
卢欣(招毕办党支部副书记、副主任):我们都曾读过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抗美援朝精神”和革命战争年代诞生诸多的“红色精神”,在引领和影响着我们,这才有了之后的铁人精神、航天精神、特区精神等等。“中国精神”一脉相承、相互辉映。
刘北辰(招毕办党支部宣传委员):我的外祖父也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今天聆听了潘老先生的讲述,仿佛又让我回到了儿时聆听外祖父讲述战争年代亲身经历的时光。和平年代,不需要我们再向英雄们那样抛头颅、洒热血,但那种献身的精神和投入的热情是永不褪色、永不磨灭的。
吴心怡(2020级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潘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生动讲述了党一路走过的岁月征程,从一个小人物的视角出发,带领我们回顾社稷山河如何蝶变壮大。思考如何将这些红色相关的口述史流传下来,这是展现在我们文博工作者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张智慧(2020级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此次看望潘老之行最令我动容的,除了潘老为我们讲述的峥嵘革命岁月中他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更多是他回忆起往事时眼睛中的光芒。若是能够将像潘老这样的老党员所经历的故事收集起来并进行整合研究,无论是进行口述史的研究还是在博物馆中以陈列展览的形式展现出来,都会为我国红色血脉的传承起到很大的助力。
敖紫琦(2020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87岁高龄的潘老先生就像一部活的历史书,带我们走过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的今天。我为自己身处和平年代感到庆幸的同时,也要磨练本领,未来通过志愿者教师的身份,让汉语之花开遍世界各地,为中国的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撰稿 陈艳;摄影 张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