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 | 理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总支举办“院士——学子面对面”座谈会

发布日期: 2021/05/31  投稿: 林晨亚    部门: 理学院   浏览次数:    返回

迎百年华诞,创优良学风。为落实理学院党委提出的党史学习教育“办实事、开新局”的工作要求,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博士研究生们渴望与学术榜样交流的需求推动下,5月28日,在可持续能源研究院东楼一楼会议室,理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总支借助“博理讲堂”平台组织策划了“院士-学子面对面”交流会,上海大学理学院院长张久俊院士、上海大学特聘教授郦鑫耀老师作为特邀嘉宾与在场的博士研究生们就科研、工作和生活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理学院研究生辅导员郭晓光老师也出席了本次座谈会并主持会议。



张久俊是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国际电化学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IAOEES)主席兼总裁,中国内燃机学会燃料电池发动机分会主任委员,及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新能源技术与产业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目前,张久俊院士是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院士回顾了自己的求学之路。他是恢复高考后第二年的高考生,当时条件艰苦,课本都很难找齐,但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张院士刻苦好学,依然克服了种种困难,考入了北京大学。大学期间,他出色的学生工作受到广泛认可,又在同学们的支持下,当选了学生会主席。谈及学生工作经历,张久俊院士鼓励青年学子常于奉献,不怕奉献,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多参加校园集体活动,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张久俊院士讲到在国外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时透露,为了提高英语听说能力,顺利和外国学者交流,自己在结束了一天的科学研究后,每晚在寝室听录音并跟读模仿,从刚到国外时的”“哑巴英语”实现了后来用英语顺畅交流。这种积极进取的治学精神,让在场的同学无不感受到成功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郦鑫耀老师也分享了他在国内外的求学经历。郦老师在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前往慕尼黑工业大学跟随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Thorsten Bach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曾获洪堡基金,目前是上海大学特聘教授。谈到博士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他说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找准自己的定位,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全身心投入。当被问及在科研之余如何纾解压力时,他建议博士研究生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锻炼健康的体魄,在科研上持久地投入时间和精力。

张久俊院士谈到自己的入党经历充满感慨,他说宣誓时所说的“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还萦绕耳畔,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牢记至今。张久俊院士谈及时下热点 “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非常赞赏党和政府关于“低碳发展”的英明决策,同时也呼吁广大研究生,要攻坚克难、集智攻关,瞄准“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为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力量。



交流会的末尾,张久俊院士和博士研究生们亲切地交流,其直率又接地气的风格深受大家欢迎,现场气氛轻松活跃,大家踊跃提问。张久俊院士和郦鑫耀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如何克服科研遇到的困难、如何培养良好的导学关系、如何写好学术论文、如何坚定科研信念”等问题做出了细致的解答,在场学子表示获益匪浅,更坚定了自己开拓进取、科技强国的理想信念。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张久俊院士为研究生们做出了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鼓励广大研究生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前沿,发现和解决新的科学问题,为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