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9日上午,“学史力行,以美为媒,砥砺前行——上海美术学院本科生第二党支部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解读分享会”在美院318室如期举办。聂清副校长在聆听了支部同学的学习分享后,为全体党员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党课。美院党委书记陈静老师、副书记宋国栓老师一同参加了学习会,会议由支部书记田佳佳老师主持。
在百年党史中,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以梦为马、以画笔为旗,用美术创作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坚持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为我们党熔铸魂魄、为中华民族挺直脊梁,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这就是党的美术工作者们。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支部成员就积极梳理相关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每周在线上进行分享和交流,动员学生们从代表了时代精神、承载着历史印记和审美追求的经典红色作品中,剖析创作背景、时代意义、创作理念及创作技法等,鼓励艺术类学子回眸历史、致敬英烈,充实个人底蕴,将个人理想信念与党和国家连接起来,把专业所学与时代连接起来。支部副书记夏天雨老师还将同学们的分享编辑整理成一本《红色经典大家谈》图文集。
在本次的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解读分享会中,来自版画、雕塑和史论系的杨玥灵、沈照程、杨沂川、褚韵、吕春霖、徐一卜六名同学,围绕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阶段,挑选了部分有代表性的红色经典作品,如《怒吼吧,中国!》《走过岷山》《胜利渡长江》《长征》《万山红遍》《庆祝社会主义改造》《丰收图》等优秀作品,从美院学子的专业视角出发,对画家的创作经历和品格、作品的时代背景、画作技法和特色等方面进行了解读和分享。
聂清副校长认真聆听了同学们的解读分享,并给予了肯定。她认为艺术是无国界的,艺术是有品格的,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不同的国度和时代中,画家的笔触和画面的对象有很大的差异。本次六位同学分享的红色经典作品,画家描绘的对象主要是人民生活,他们将重点集中到了普通百姓的身上。这些红色经典艺术作品用画面还原历史,都富含历史的感知和共情,抱有对于祖国的信念和理想。中国共产党是最具有人民情怀的政党,而“人民性”也在大家讲解的画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新中国成立后画家们心中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势必会像积聚许久的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创作了一批批具有思想性的美术作品。
聂清副校长讲授的党课中还谈到中国的城镇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脱贫工作效果显著、很多大学生村官秉持着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入基层,扎实努力,这些都体现着国家的“人民性”,而这一精神特性也是中国画界所一贯追求的,包括上海美术学院的冯远名誉院长、曾成钢院长、蒋铁骊副院长等,他们的作品中都体现着对人民的思考和关切。她倡导同学们在新时代下多参加社会体检,去了解国情民情,永远赋有对于人民的悲悯心、同情心,这样才能创作出动人的时代主题。绘画不仅仅个人的艺术表达,更是中国力量的体现。最后,她鼓励美院同学们应学习中国共产党开放创新的心态,在艺术创作中勇于尝试,大胆开拓,基于美院,立足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既要不断肯定又要不断否定自己,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五位一体”的思路,谱写新时代的篇章。
美院党委书记陈静老师也有感而发,她提到近日举办的“风自海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品展”,许多参展教师和艺术家对于党史的解读非常深刻,通过绘画增强了爱国情,所以党史学习,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是必须可少的,只有把厚书读薄了,才能用最简练的艺术手法呈现出来,才具有传播力和艺术感染力。她还认为:“中国画作为中国本土的画种,拥有更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从中国的历史中了解党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学史爱党、学史爱国,对于美院专业学生来说,学史能够增加知识和学术研究的厚度。艺术家只有增强文化自信,其作品才能产生更大的感染力。”
分享会后,聂清副校长在美院师生的陪同下,参观了上海美术学院“风自海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品展”。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时,指出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作为美院的师生党员,我们有责任将党和人民的期许落实到工作中,“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在公共美育传播和社会美育服务中贡献力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弘扬“红色上大”精神,创新“海派艺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