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为引导经济学院学子厚植爱党、爱国、爱校的情感,认真学习党史、校史,让红色基因和红色精神代代传承,近期,经济学院20余名师生代表前往湖南省追寻老上海大学革命先辈们的足迹,在学习、传承老上海大学红色基因中接受教育、坚定信念,结合自身所学、经世济民。

经济学院20余名师生代表兵分四路,分别前往湖南省长沙市、郴州市、芷江市参观学习原老上海大学革命先辈田汉、丁玲、邓中夏、王一知的故居、博物馆等旧址,真正践行“百年上大千人讲,红色学府赤子行”的实践、学习感受其伟大的精神力量。
田汉,湖南长沙人,著名音乐家,曾创作国歌,1924年后任教于上海大学。通过此次的实践学习,师生受益匪浅。余欣悦同学表示:这次前往湖南长沙田汉纪念馆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影响最深刻的一句话是“田汉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讴歌正义的一生”。抛开我国知名的戏剧家、诗人的身份,田汉先生更是一名革命先辈,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填词者。想起年幼时,每天早晨学校的出操场上都会响起让人热血沸腾的国歌,里面的歌词对自己而言一度是只有“声”没有“形”,直到稍微长大一些,才知道歌词中包含的深厚情感。国歌,是民族精神中的精华,包含无数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每当天空中响起洪亮的国歌,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会为之自豪,除了了解田汉先生的诸多生平事迹外,这份自豪也是此次实践中最宝贵的收获之一。

第二站,经济学院实践代表来到了著名革命女作家丁玲的母校—长沙市周南中学。《诗经·国风》首篇有言: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来到周南中学,看着剑凡图书馆旁开的旺盛的丁香花,让人不禁联想到,一个世纪以前,少女时期的丁玲是否也曾在花下读书、写作。在当时的社会中,女子沉沦黑暗,非教育无以拨高明。而周南中学的先生们,用科学文明唤起千万妇女的解放意识,不论多么困难,也从未动摇过兴办女学的初心。或许,正是这样的环境,才有了后来“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丁玲。现在的周南中学早已开始男女学生兼招,成为了一所综合学校,但相信那些杰出校友的红色革命熏陶,会在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中,继续传承红色基因。

经济学院师生一行人也来到了邓中夏先生的故乡——湖南省郴州市,邓中夏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并于1923年受李大钊先生推荐参加创办了国民党和共产党合办的上海大学,并担任总务长一职,与上海大学有着很深的渊源。
首先来到位于郴州市宜昌县的邓中夏故居,在那里了解到了邓中夏先生的主要事迹,观摩了他生前留下的手写文件。当地的村支书向我们叙述道邓中夏先生在被处决之前,嘴里还说着“我邓中夏化成灰都是共产党员”,让人肃然起敬。随后来到了当地的中夏公园,广场中有邓中夏先生的诗《过洞庭》,对面有着毛泽东主席的题词“继启汉中夏之遗志”。纪念广场的中央屹立着邓中夏铜像,由江泽民主席为铜像题名。
我们也在铜像前鞠躬,向邓中夏先生致敬。邓中夏先生一生都致力于传播真理、热血救国,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作为一名上大学子,我们应该继承邓中夏先生一心为国的精神,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奋斗。

王一知,湖南芷江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长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通过对王一知故居的参观、和当地人的沟通询问,让老师和学生们认识了在文献上看不到的王一知,倪玥同学表示:我明白了经院的校训“经世济民”不一定要谋求高官高权才可实施,做好民之所需、民之所望的工作就是“经世济民”的本质。对照前辈,我明白了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有一种不怕艰难、求本务实的精神,这样才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新时代。

通过此次对老上海大学革命先辈们的实践走访、学习,进一步了解了老上大人的革命事迹与革命精神,他们虽处不同的学术工作领域,但相同的是对党的忠诚、对社会强大的贡献,以及一颗爱国之心。
本次红色专项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师生结对,本硕结对,社会实践与志愿招生宣传结对,在建党百年华诞之际,求学于具有红色基因的上海大学,我们更要不断地学习先辈们的革命事迹与革命精神,同时对于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传播更是责无旁贷。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也积极向当地的居民传播老上大人的革命事迹与革命精神,真正使党史校史教育入脑入心。(撰稿:黄婉璐、韩婷;摄影:邱嘉豪、倪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