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至10日,以“使命、合作、担当”为主题的首届国家工业遗产峰会在安徽亳州举办,该峰会由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亳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上海大学、亳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安徽古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承办。
10月9日下午,首届国家工业遗产峰会之学术研讨会在亳州宾馆举行。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段勇与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分别致欢迎辞。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单位的22位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段勇在致辞中回顾了上海大学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肯定了上海大学立于中国工业之都、多年以来对于中国工业遗产研究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并衷心地希望与会同仁共同推进中国工业遗产的研究、保护、利用,并在国际上持续发出工业遗产的中国声音。
孙星在致辞中指出了国家工业遗产的重要性,系统阐述了工信部自2016年至今所进行的抢救性的保护认定工作,提出了认定并保护国家最重要的工业文明遗址遗迹是当下工信部的重要任务。同时,应进行国际工业遗产的比较研究,继而推动中国工业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搭建政产学研用高层次、全方位合作交流平台,为研究交流提供更优的资源与环境。

图1 段勇、孙星致欢迎辞
研讨会由上海大学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吕建昌教授主持,分会场由武汉大学景园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韩晗副教授、西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张勇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朱晓明教授轮值主持。

图2 吕建昌主持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吸纳论文作者140余人、共收到参会论文百余篇。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副教授蒋楠、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黎启国、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李舒桐等22位与会嘉宾进行了生动的学术宣讲。
蒋楠发表了以《基于价值实现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全过程模式及BIM平台探索》为题的演讲。他以价值为核心、以评价为线索、以BIM技术为平台,尝试建立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全过程的决策机制,继而提出了工业遗产的综合价值及其价值实现方式。他以国家工业遗产大生纱厂“张謇楼”为例,探讨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全过程评价体系与指标、探索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全过程模式及其数字化技术路径。
黎启国发表了以《遗产活化视角下工业建筑改造为博物馆的策略研究》为题的演讲。在黎启国看来,建筑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他以柳州第三棉纺织厂改造为工业博物馆的项目为例,在遗产活化的视角下分别从园区遗产价值、建筑本体功能、历史文化要素及外部空间活化四个方面对其改造策略进行研究,并为今后工业建筑道产改造为主题博物馆的模式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李舒桐发表了以《权威遗产话语体系下中国近现代工业遗产的困境与机遇——以三线建设为例》的演讲。李舒桐认为,话语反映、构成并掌控着意义,遗产的价值阐释也受其影响。当今遗产研究与实践领域的权威话语限制了我国工业遗产价值阐释主体的多样性,也忽略了遗产的动态性特点。她认为有必要构建一套能体现中国风格、有中国特色的遗产话语体系。

图3 李舒桐演讲
研讨会宣讲结束后,大家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理论与实践、中国的三线工业遗产建设、工业遗产话语权等议题展开了精彩而热烈的讨论。吕建昌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认为鉴于工业遗产的特殊性,想要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应当跨学科展开研究与合作。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图4 研讨会现场

图5 研讨会合影
(撰稿:覃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