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上午,《英美文学研究论文写作:案例与方法》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大学东区3号楼125会议室举行。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虞建华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殷企平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和龙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的30多位英美文学研究专家应邀参会。发布会由上海大学出版社期刊社党委书记兼该书主编曾桂娥教授主持。
首先,曾桂娥教授代表上海大学出版社热烈欢迎到会的云端和现场嘉宾,并汇报了《英美文学研究论文写作:案例与方法》的策划与编撰过程,回顾了在首席顾问虞建华教授的指导下,该教材从策划到约稿、审稿与校稿的全过程以及上海大学“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丛书的策划和出版情况。作为主编团队的代表,曾教授对丛书编委会、该教材的专家委员会、编委会、作者以及出版社编辑团队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同时感谢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对丛书建设的大力支持。
随后,上海外国语大学查明建副校长和虞建华教授为新书揭幕,主编曾桂娥教授、副主编王弋璇副研究员和袁源副教授同两位专家合影留念。


在主旨发言环节,查明建副校长首先对新书出版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该书的创新点和着眼点在于案例与方法,掌握好的案例与好的方法对研究生写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同时对于青年学者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他说:“该书具有标志性示范意义,定会受到广泛欢迎,并被之后同类书籍借鉴。”
上海外国语大学虞建华教授作为首席顾问和“美国文学”栏目的领衔专家,对该教材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在发言中高度认可其专业性和实用性,认为该教材“独辟蹊径,采用‘菜品’+‘厨艺’的模式颇有创意,给往往乏味枯燥的写作课程带来了别样的体验,主编团队及作者团队在编撰过程中展现了积极而严谨的学术交流精神。这是一本能让学生和青年学者真正受益的好书。”

杭州师范大学殷企平教授是该教材的专家委员会委员兼作者,领衔“英国文学”栏目。他说:“该书的出版,意义非同寻常,能解青年学子在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燃眉之急。”他同时指出,该教材的一个特点是强调学术论文的“趣味性”,以“文学理论”开篇,第一篇论文案例收录了中国社科院盛宁研究员的大作“关于伍尔夫的‘1910年的12月’”,盛宁老师以“如何延续一段有趣的学术思考”为题展开方法谈,体现了编者的问题意识与精妙用心。

领衔“治学集议”栏目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和龙教授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该书的包容性、开放性与普及性,认为该书有力回应了英美文学研究中“用理论的笼子套文本的鸟”现象,突出优势在于引导读者对文学理论动态建构及论文写作进行辩证思考,教材中多位学者的“经验谈”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收录的论文体现了近年来文学研究的选题热点和创新点。

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首先发出“书还可以这么编”的感慨,认为该书体现了强烈的创新精神,是专家团队、主编团队和作者团队倾力合作的精心之作,展示了上海大学研究生院与上海大学出版社通力合作、立德树人的成果。

在交流环节,杭州师范大学周敏教授肯定了主编团队的精心努力,认为该书有利于提升硕士和博士生论文写作能力;中国社科院陈雷研究员认为该书的读者可以扩展到本科生,对于本科生的学术写作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新疆大学单雪梅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梅丽教授、王弋璇副研究员、徐谙律博士,安徽大学戚涛教授,上海大学尚晓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陈俊松副教授,上海理工大学袁源副教授,出版社编辑陈强等专家先后发言,就英美文学研究和教学心得展开热烈讨论。

在新书发布会结束后,与会专家赴上海大学博物馆参观“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思想的交流与对话仍在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