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中国--揭示中国民歌中的文化密码 | 狄其安教授为全体本科生作音乐素质教育讲座

发布日期: 2021/11/29  投稿: 白晓东    部门: 学生工作办公室   浏览次数:    返回

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1月28日上午,上海大学2021—2022学年冬季学期本科生首日教育——“美育中国”专题讲坛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音乐学院教授、原副院长狄其安为全体本科生带来《揭示中国民歌中的文化密码》的音乐素质教育讲座。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聂清,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武装部部长孟祥栋出席,各院系辅导员以及本科生代表参加本次活动。讲座由音乐学院副院长纪晔晔主持。




狄其安老师首先从不同地区各种方言对于民歌的演绎讲起,之后介绍了中国民歌的历史发展脉络,并举例耳熟能详的《茉莉花》,通过对《茉莉花》的起源、《茉莉花》的不同地区不同方言版本的讲解,生动展示了中国民歌深厚而又多元的文化底蕴,让全体同学更为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讲座之后音乐学院的师生为大家现场演绎了婉转动听、余音绕梁的民族作品。吴非老师带来的竹笛演奏《卖菜》、《塞上风情》,悠悠笛音入人心,两种不同的竹笛配合民歌元素,融合出一幅美丽的音乐新画卷;随后是向颖莹、邵长恩同学分别带来民歌独唱《龙船调》和《大红公鸡毛腿腿》,两位演唱者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令同学们领略到民歌的靓丽风采;最后琵琶专业徐榕野老师展示了精彩的独奏《郁轮袍》,并携墨韵琵琶室内乐团带来琵琶重奏曲《梦入江南》。动人的演奏引发了现场师生热烈的掌声。








本次首日教育以民族音乐学视角,穿插民歌及民族器乐表演,通过“讲演唱”方式剖析民歌衍化中历史背景、语言、地理等多重因素,从“谈民歌”中揭示中国不同地域文化的密码,从“演民歌”中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同学们不仅在新学期伊始深入了解中国民歌的历史以及其发展脉络、文化底蕴,还感受了民族音乐的魅力,同学们的艺术修养、美育素养在活动中得到升华。



文字/摄影: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