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赋能,铸造抗疫智慧防线——勇于担当的计算机学院705智能无人系统团队

发布日期: 2022/05/10  投稿: 李清怡    部门: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   浏览次数:    返回

自3月2日起,上海大学正式进入战“疫”进行时,全校封闭管理。疫情就是命令,坚守就是责任。在封闭管理、足不出户的特殊时期,使得日常生活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超市补给、三餐配送、后勤保障、垃圾清运等面临着诸多挑战,上大学子纷纷响应号召,冲锋抗疫一线,守护平安校园。计算机学院705智能无人系统团队研究生志愿者挺身而出,化身“大白”、“引路人”,冲锋在上海大学校园的志愿一线,用最硬核的担当、最专业的劳动,全力守卫着我们的平安家园。

一、专业赋能,铸造抗疫智慧防线

在校内P1楼封控期间,团队成员王维博士积极响应学院号召,主动担任宿舍楼内物资运送志愿者,协同楼长建立和维护网格化管理流程,服务于P1楼来自13个学院总计149名同学,负责三餐配送、抗原试剂分发、组织核算筛查、维护楼宇秩序、物资配送、垃圾回收、楼内信息统计等工作。

硕士研究生周毓豪、赵鑫同学第一时刻报名加入核酸检测的志愿者团队,在核酸检测点进行志愿疏导工作,“请同学们佩戴好口罩”、“请同学们保持一米以上的安全距离”、“请同学们提起准备好核酸码”等是他们一直在不断重复的话语,他们给出的一致反馈是“累但义不容辞”。



在校内防控区内,为落实“足不出户”、“足不出校”的疫情防控要求,团队成员主动投身到后勤部无人配送车的调试工作,在指导老师的协调指挥下,团队依据自身专业特长,临时组建由李洋、肖文文、张朕煜、张瀚、王孟珂五位博士研究生组成的无人配送车调试小组,前往现场参与调试工作。

在无人配送车调试期间,团队克服多种困难,围绕校内无人车具体配送路线,与相关技术人员一起圆满完成预期目标。累计采集校园路线数据约100GB,无人车配送路线距离约10公里,设置配送站点7处。



5月4日下午,上海大学“战疫青年说”榜样分享交流会暨“传承红色基因,讲好战疫故事,彰显青年担当”研究生主题教育活动月启动仪式于上海大学宝山校区行政楼803会议室顺利举行。团队成员李洋博士围绕“以‘毅’抗‘疫’,科研战‘疫’”主题,分享了团队在疫情防控期间所做的一系列志愿活动,团队聚焦发挥专业特长的无人配送车调试志愿服务,彰显了上大学子的专业担当,凝聚抗疫科研力量,以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为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团队介绍

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705智能无人系统科研团队”指导老师为谢少荣与骆祥峰研究员,现有研究员2人,讲师2人,在读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10人。团队立足学科发展前沿,以新一代无人系统博弈对抗过程中的智能决策、虚实迁移等为研究方向,所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工信部智能船舶等国家级项目以及军民融合项目在内的多个重要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已形成鲜明特色,为国家前沿科技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团队导师以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社会需求为导向,围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这一重点来推进科学研究,不断增强学生投身时代建设、发展的本领,为社会和国家贡献更大的力量。该团队聚焦于无人艇、无人车、无人机等典型无人系统,以深度学习、强化学习、模仿学习等技术,研究无人系统的自主决策、协同对抗、虚实迁移等智能化方法。近年,该团队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32所、50所、716所、国防大学等单位密切合作。



三、科研方向

团队围绕“科研育人”理念,以无人系统自主决策为需求,聚合多源数据信息以及各类学习方法,形成融合虚实数据的无人系统自主决策学习平台。基于该平台,可以研制与验证各类机器学习算法,高效安全的赋能现实无人系统,拓展无人系统任务边界。



围绕无人系统行为策略学习,团队基于知识体构建、场景语义理解与博弈对抗技术,构建典型无人系统虚体学习平台,用于无人系统深度学习算法的在线训练。

围绕无人系统虚实结合任务,团队在科研过程中,融合多方位摄像头感知信息,使无人车能够完备感知周围环境,并且在真实场景中的目标搜索、静态避障和动态避障等任务中取得显著的效果。通过虚实结合的方法,将无人车在虚拟场景训练获得的智能决策模型进行“零距离”迁移,最终实现无人车在真实场景中进行稳定高效的决策。

臻至学术,打造丰硕科研方向;科研育人,提升综合人才素养;专业赋能,铸造抗疫智慧防线。计算机学院705智能无人系统团队未来将继续以重大需求牵引,瞄准学术前沿,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不断创新,再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