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晚,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特邀世界知名导演柯文思(Malcolm Clarke),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同师生们分享了关于纪录片的创作经验。
讲座由上海电影学院电影制作专业常务副主任张莹主持,学院执行院长何小青教授、副院长程波教授、电影制作专业施博闻老师和来自校内外28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上海电影学院执行院长何小青首先致辞,欢迎并期待柯文思先生的经验分享,对他对于学院各专业的指导表示由衷的感谢,期待未来有更多合作的可能性,也鼓励电影学院的学生在纪录片创作领域有更大突破。

程波副院长表示,柯文思先生近年来的作品致力于聚焦中国的发展现实,肯定了柯文思先生作为国际知名导演对中国电影人和中国电影教育的积极作用,并代表学院再次感谢导演的线上分享。

在讲座阶段,柯文思导演首先同大家分享了近期的作品《柴米油盐之上》,该纪录片以一贯细腻的国际视角,从不同的维度讲述了中国小康故事,以个体故事折射社会全景,反映大时代与小人物的命运关系,在短小的影片中展现了强大的精神内核。柯文思导演强调纪录片的真实性尤为重要,同时也表示,探究中国从脱贫致富到取得非凡成就的原因是他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心,中国需要被世界了解,创作者需要将平凡的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展现在世人面前。

此外,柯文思导演认为拍摄之前的调研是拍好纪录片的核心所在。策划之初,导演派调研员前往中国各地进行调研,在一百多个人物中进一步缩小范围,排除万难,克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与拍摄对象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交流,并且严格评估哪些人物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示纪录片主题。柯文思导演告诉学生,与拍摄对象建立信任一定是所有优秀纪录片的基础。纪录片需要处理人的真实情绪,足够尊重并善待拍摄对象,培养良好的关系才能获得他们在镜头前最真实的表达。
随后,柯文思导演详细讲述了纪录片中采访的实用技巧、音乐的运用与纪录片摄影的问题。首先,在采访中要注重与拍摄对象的眼神交流,展现出对故事的兴趣,并且训练拍摄对象在回答问题时习惯性地将问题代入回答,保证影片叙事的完整性;其次,纪录片中的音乐作为烘托情感的存在,应该避免太过浓烈或煽情,巧妙地将音乐融合在叙事之中;最后,每个成熟的纪录片导演都有自己独特的影像风格。柯文思先生提醒创作者应该注意镜头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敏锐地观察被摄对象的情绪,寻找合适的时机展现情感溃堤背后更深层次的内容,从而打动观众。

分享完毕,柯文思先生认真地回复了师生们的每一个问题,鼓励学生放眼全球,从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普通人中挖掘追梦和奋斗的故事。作为纪录片创作者,要保持谦虚的心态,保持求知的态度和对世界的好奇心。他也坚信,中国的创作者会拍摄出更多佳作,展现中国的美好愿景。

上海电影学院电影制作专业常务副主任张莹进行了总结发言,感谢柯文思先生同大家分享了纪录片创作的宝贵经验,期待同学们能够运用电影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呈现纪录片的多元魅力,通过真实的影像呈现,带来直抵人心的力量。最后,也期待柯文思先生能为上海电影学院的学生带来更多精彩的课程与内容分享。(图文:魏薇、徐静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