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凯恩研究国际工作坊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 2022/11/25  投稿: 顾笑笑    部门:    浏览次数:    返回

11月23日,由上海大学爱尔兰研究中心、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孔子学院、科克大学国际事务办公室和上海大学国际部联合主办的麦凯恩研究国际工作坊成功举办。此次工作坊邀请麦凯恩研究专家欧文·弗兰纳里(Eóin Flannery)教授和文学翻译家方柏林(Berlin Fang)作主旨报告,特邀南京大学但汉松教授、吉林大学朴玉教授以及青岛大学的王薇副教授进行评议和讨论。科克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白贵理(Kiri Paramore)教授、科克大学国际处艾玛·康诺利(Emma Connolly)、科克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黄俊逸、上海大学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徐晓红以及科克大学驻上海首席代表罗乐出席开幕式。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吸引了境内外近200位师生。

上海大学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徐晓红致开幕辞。她回顾了上海大学国际部和科克大学国际事务办公室为两校在多领域、跨学科的深度交流合作所做出的努力,分享了上海大学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并期待本次工作坊能够顺利圆满举行,为纪念上海大学建校百年献礼。上海大学爱尔兰研究中心主任曾桂娥教授对所有支持和关注中心发展的师生表示感谢,并介绍了近年来中心组织的精彩纷呈的学术交流活动和人才培养成果。



科克大学白贵理教授主持主旨发言。首先,弗兰纳里教授以爱尔兰裔当代作家科伦·麦凯恩(Colum McCann)的两部小说作品《舞者》和《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为例,分析了小说中身体与表演景观对于彰显作家“救赎美学”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他的文本细读与精到分析为麦凯恩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文学翻译家方柏林随后就“翻译麦凯恩”这一主题作报告。他结合自己丰富的翻译经历分享翻译的苦与乐,介绍了他在翻译麦凯恩的三部长篇小说《歌犬》《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无极形》的过程中与作家结下的深厚友谊,并分析了麦凯恩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广阔世界主义理想和深度的人文主义关怀。



在点评和互动环节,曾桂娥教授首先介绍了但汉松教授、朴玉教授和王薇副教授研究麦凯恩的学术成果,并邀请他们分享与麦凯恩作品结缘的经历和研究心得。学者们就麦凯恩作品中的世界主义、跨国思想、移民作家的身份意识、身体与表演、共情与救赎、“景观”内涵等议题与两位主旨报告专家展开热烈讨论。



上海大学爱尔兰研究中心成立于2019年,连续三年举办国际工作坊并得到上海大学国际部合作伙伴提升计划的有力支持,进一步提升了爱尔兰研究中心的学术影响力,有助于推动上海大学与科克大学的常态化合作交流迈上新台阶。(撰稿/摄影: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