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石窟文物本体风化病害评估系统及保护技术研究”项目年度总结研讨会召开

发布日期: 2020/11/30  投稿: 徐婷婷    部门: 科研管理部   浏览次数:    返回

11月26日,由我校黄继忠研究员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石窟文物本体风化病害评估系统及保护技术研究”项目2020年度总结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召开。科技部社会发展司肖尧文,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社会事业处项目主管彭雪婷出席会议。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代表项目牵头单位参加会议。会议邀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黄克忠教授级高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龚德才教授,复旦大学王金华教授,同济大学戴仕炳教授参加会议并担任咨询专家。来自上海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9家单位的课题负责人、课题参与单位负责人以及项目主要研究人员共计40余人参会。会议由项目负责人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黄继忠院长主持。



段勇副书记代表学校致欢迎词,对给予项目大力支持的院校、科研机构等表示衷心感谢,指出近年来党中央高度关注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但是目前石窟寺保护面临着诸多关键科学问题尚未突破的困境,提出本项目承担着在石窟保护领域关键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培养优秀人才队伍的任务,同时学校严格按照项目管理有关规定和要求,保证项目规范运行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书规定的各项研究内容。科技部21世纪中心项目主管彭雪婷则从项目进度、管理要求、项目牵头承担单位、负责人的职责及要求等方向提出要求。

各课题负责人分别就课题的任务、开展情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做主题汇报,项目负责人黄继忠院长做项目总结汇报。“石窟文物本体风化病害评估系统及保护技术研究”项目是由上海大学牵头实施,多家高校及文博单位合作开展,并于2020年1月立项。项目共分为四个课题,分别由上海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承担。项目聚焦石窟文物风化病害机理、保护材料设计及其与石窟文物作用机理等,开展文物本体风化病害评估系统及保护技术研究。项目将融合多种探测技术和监测手段,实现石窟内部水盐运移可视化动态监测和智能预测,建立石窟文物本体风化病害评估系统,探索有害微生物定向绿色防治的新途径,突破苔藓的绿色防治问题,研发适合不同环境典型石窟高耐久型的表层防风化保护材料,构建防风化保护材料时效模型并预测保护材料寿命,为石窟文物的保护提供科技支撑,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手段在典型石窟实施应用示范。虽然受疫情影响,项目组在及时调整工作进度与方法后仍然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及成果。目前已成功试制仪器两台:即多功能环境模拟试验装置、岩石微观变形非接触测量系统;已建立大数据深度网络模型仿真与调试;设计了较为系统的地球物理监测系统方案;揭示苔藓微生物对微环境的调节机制与关键侵蚀过程,并筛选出减缓文物表面生物风化的生物胺细菌与具潜在拮抗作用细菌组;精准制备适用与不同环境下的四种石窟文物表层防风化保护材料等重大成果。



专家组对项目在2020年度疫情影响下仍取得的进展给予充分肯定,并就项目具体进度安排、课题间协作关系、明确基础试验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初步建立评估系统框架等方面提出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建议。同时针对下一步工作开展的重点、可能会面临的问题、课题组现阶段研究工作的不足及短板进行了指正,并给出针对性改进的建议。

此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年度总结会议的召开,有效检验了项目及课题的研究进展和执行情况,加强了项目、课题等参与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凝练了项目和课题的研究方向及工作重点,将促进项目取得更多科研创新成果。(撰稿:赵朋卫;摄影:甘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