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弘扬历史传统、传承城市文明,提升学校形象,丰富文化内涵,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学校正在宝山校区筹建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学历史纪念园地。
从1922年10月至1927年5月,由于右任先生担任校长的老上海大学在上海的青云里、西摩路、师寿坊、江湾奎照路创立、发展,在当时留下了“武有黄埔、文有上大”、“北有北大、南有上大”的美誉。虽然这是一所栖身于石库门里弄中的“弄堂大学”,但是这里大师荟萃、人才辈出,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一批栋梁之材。邓中夏、瞿秋白、陈望道、恽代英、沈雁冰、朱自清、丰子恺等人曾经是这里的教师,孙中山、李大钊、廖仲恺等曾来这里进行演讲,李硕勋、杨尚昆、丁玲、张治中、王稼祥、阳翰笙、戴望舒、施蛰存等也曾是这里的学生¼¼
拟建中的纪念园地将是校内师生、校外群众举行缅怀前辈、纪念历史的活动场所,也是师生们晨读、沉思、休憩、活动的好去处,将是校园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决定,将现有的“老上海大学历史纪念园地”概念方案交由学校广大师生员工投票选择,现将具体事项说明如下:
一、 投票方案:
A方案:选址学校南大门入口空间及其东面地块。该区域是校园主轴线的序曲部分,可隐喻该纪念园地是上大的起点。该地块也方便校外人员参观、纪念。
布局方式:以圆形广场、道路、绿化为空间母题,与校园主轴线相衔接。纪念园地与校门周围区域浑然一体、生动有致。弧形展墙既是展示内容的载体,又巧妙分隔了空间。
展示方式:以二个圆形下沉广场形成主、辅空间,并分别在广场的地面刻有老上海地图(标明老上大各时期校址)、青云里地图(标明老上大创立时建筑位置);以数段弧形展墙为载体,展示老上大章程、师生名录、重要人物浮雕;围绕圆形空间,布置独立雕塑(或群雕)若干,以纪念相关人物。
B方案:选址校园主轴线两侧的带形空间,以圆形文化广场广场为终点。该区域是上大师生到达频率最高的地段。师生们可以与纪念物朝夕相处、耳濡目染。
布局方式:在中轴线两侧的带形区域,布置展示内容。以A、B、C、D、楼的山墙面为载体,覆以浮雕;在西侧邻水区域增设雕塑。在轴线末端,改造原有喷水池形成下沉广场,供集体纪念活动展开。
展示方式:在教学楼山墙面的一层高度以下制作大型浮雕,艺术再现老上大、新上大的重大事件;在中轴线西侧依次布置若干座人物雕塑,纪念对老上大、新上大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在圆形广场地面刻有老上大校址地图(并配有铭牌)。
二、 投票方式
1. 在校园网上进行网络投票,具体方案内容图例及三维效果展示;
2. 投票网址:http://bbs.lehu.shu.edu.cn/Article.aspx?aid=442105(请在A方案和B方案之间作选择);
3. 截止时间:2013年6月30日。
本次活动的投票结果将提交学校作出决策,欢迎广大师生在投票的同时,提出建设性意见。
老上海大学历史纪念园地筹建工作小组
2013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