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科技名词委召开文化遗产知识体系框架研究项目专家论证会。国家文物局原局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文物学会前会长单霁翔(线上),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顾玉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孙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副主席吕舟,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杜晓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文物报社原总编曹兵武,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院长、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黄继忠共七位专家受邀参加专家论证会,对文化遗产知识体系框架研究项目成果进行评审。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项目负责人段勇与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会议。全国科技名词委事务中心副主任张晖、审定业务三处副处长叶艳玲参加会议。上海大学校内顾问国际博协亚太联盟主席安来顺、图书馆馆长潘守永、博物馆馆长李明斌、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徐坚等专家参加会议。会议由张晖副主任主持。
会议现场
张晖副主任对项目背景做了介绍,全国科技名词委在考古文博学科群的工作规划过程中,发现目前我国文化遗产学科范围不够明确,知识体系不够明晰,拟请相关专家对文化遗产知识体系做全面梳理和框架构建。经过前期调研和遴选,委托上海大学段勇教授团队,开展文化遗产知识体系框架研究。全国科技名词委专职副主任裴亚军还曾前往上海大学为项目研究提供指导。目前项目已完成,特召开此次专家论证会,请专家团队对项目成果进行评审。
刘昌胜校长致辞
段勇副书记发言
段勇副书记对项目研究的整体思路、开展过程、基本成果做了介绍。他提出,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构建中的新兴学科,其学科内涵尚没有清楚地得到定义,开展相关知识体系研究非常必要。课题组承接研究项目后,通过梳理和借鉴中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调研国内外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现状,探讨相关学科最新发展趋势,研究文化遗产知识体系结构及内在逻辑关系,并注意到与相关学科的外在衔接,如期完成了研究项目。从整体系统观角度来看,文化遗产可横向划分为本体、附属、环境,彼此嵌套甚至能在一定条件下互换;从全生命周期视野可纵向划分为前世、今生、后世,相互衔接并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从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的体系来看,文化遗产知识体系包含总论、类型、价值、保护、管理、传承利用六大部分。项目组副组长王思怡对文化遗产知识体系框架的具体内容做了详细介绍。
专家讨论
与会评审专家逐一对文化遗产知识体系框架进行了评议,高度肯定了项目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评审组一致认为,本研究相对完善地总结了现有的中外文化遗产研究,并在学术总结的基础上,归纳出了一套文化遗产知识体系框架。这套知识体系涉及的内容十分全面,从分类、价值、保护、管理和传承利用各个方面综合构建框架,从而厘清了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术语),为文化遗产理论建设和学科设计奠定了基础。评审专家还提出,可进一步关注跨学科性质,考虑交叉属性,注重价值逻辑。与会评审专家一致建议项目通过结项。
会议期间,上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胜代表学校向专家团队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文化遗产研究对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和与会专家合影留念。
(转载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