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上海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国家工业遗产大会在北京召开。此次大会以“遗产活化促产业·文化新质创未来”为主题,聚焦工业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通过持续发掘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内涵,赋能地方、行业和企业发展。大会包括主会议、国家工业遗产大会学术研讨会、以及国家工业遗产授牌等多项议程。
![](/__local/9/16/5E/B318951F81B648E9EEA59CB5688_E8A59B72_2D80D.jpeg)
第三届国家工业遗产大会开幕现场
主会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主持。四川建川博物馆馆长、四川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樊建川馆长结合博物馆建设和运营经验为本次大会做了《收藏革命文物,讲好中国故事》主旨演讲,讲述革命文物蕴藏的感人故事,产生了热烈反响。主会议还为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授牌,涉及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众多行业,是我国工业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__local/3/64/D0/20837D2B5D9EBEEBE63CA7119A4_5C212BBB_34352.jpeg)
四川建川博物馆馆长、四川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樊建川馆长发表主旨演讲
![](/__local/2/E7/C3/075186C0540B67857C5FD8D0893_51E56D34_20EC6.jpeg)
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授牌仪式
国家工业遗产大会学术研讨会作为本次大会的主要议程之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与上海大学联合主办,于24日下午至晚上顺利举办。此次研讨会汇聚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及行业精英,共同探讨有关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成果。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先生及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教授出席了本次研讨会。段勇书记在开幕式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并发表了题为“超越时代意义的抗战时期工业内迁”的主旨演讲:梳理了抗战之前我国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回顾了抗战时期工业内迁的过程,阐述了其在支持持久抗战、开发西部、促进工业均衡发展方面超越时代的意义。
![](/__local/F/80/A9/0C986C28B93236A81070F1D0302_FC2B2397_30505.jpeg)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教授致欢迎辞
在特邀报告环节,清华大学的刘伯英教授站在国家工业遗产保护的高度,构建起立体讲好中国工业化故事的理论体系;天津大学的徐苏斌教授从世界工业化进程出发,分享了有关中国工业文化基因构成的深刻思考;华南理工大学的彭长歆院长以粤北南雄743矿为例,揭示了核工业遗产的空间层积特征;上海大学的吕建昌教授归纳了工业博物馆的相关概念,梳理了中国工业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并探讨了发展趋势。
![](/__local/3/1F/32/13194DEA747A253440DF535E2ED_E03407C7_20683.jpeg)
![](/__local/0/2C/ED/B0DDE59B7D205B78BA07806F0E2_C351CCDB_2BC8D.jpeg)
![](/__local/F/E4/B4/DDB71DE22F7BF88920AA0BACC7E_06E5186A_264BC.jpeg)
![](/__local/C/82/7B/4D3DF4499E044EF66F654C11E33_567487C2_201FE.jpeg)
在主题报告环节,来自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船集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工业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工业历史和工业文化、工业遗产活化再利用、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修复等议题,从历史学、博物馆学、建筑学、考古学、经济学和民族学等多学科视角进行了深入探讨。圆桌沙龙环节更是精彩纷呈,企业、高校、博物馆和设计院的专家们围绕“工业遗产保护的跨行业合作”分享了宝贵经验;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北京建筑大学、西北大学、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云南艺术学院和洛阳理工学院的青年学者们则针对研究中的困惑和何为研究空白展开了热烈讨论。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孙淼主持。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工业遗产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也为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标志着我国在工业遗产研究领域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__local/5/A9/01/977B76037E307B5924860491194_94E1883A_52CE9.jpeg)
学术研讨会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