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红色校史 赓续爱国基因 | 上海大学原创校史剧《红色学府》献演

发布日期: 2020/10/31  投稿: 匡可风    部门: 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浏览次数:    返回

2021年时值党的百年华诞,2022年是老上海大学(1922-1927)成立100周年。作为上海大学“校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校党委宣传部、上海电影学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办公室等单位联合出品的我校原创校史话剧《红色学府》于10月26日、27日在伟长楼剧场成功上演。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胜,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龚思怡,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大伟,校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教师工作部部长曹为民,校党委常委、组织人事部副部长、组织处处长张洁和各部处、学院领导莅临现场,同时有来自各院系共计2000余名学生共同观摩。



以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以192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规模工人运动——五卅运动为切入点,《红色学府》用三大幕剧情深入展示了一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上海大学师生不畏强权、英勇斗争的壮阔画卷,生动呈现了这所红色学府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先进文化知识、名师贤达与热血青年共同在反帝反军阀革命浪潮中谱写激扬篇章的动人往事。同时,通过感人的艺术形象,谱写出了一曲上海大学在改革开放后继承发扬红色传统,始终与国家、民族以及上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进诗篇。

校史话剧《红色学府》改编自09级影视学院(现上海电影学院)硕士研究生蒋演导演、09级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徐海峰编剧的红色校史话剧《红色学府1925》。本次献演的《红色学府》由上海电影学院表演系教师孙逊担任导演、编剧,教师谷京盛任副导演,教师朱雅菲任形体指导,教授郑星任顾问,学生顾石雷、王秉坤等人主演。

青云发轫,星火燎原

幕布缓缓拉开,在一段激情澎湃的朗诵后,一片片如被泼了墨般的乌云压顶的上海黄浦江岸码头映入眼帘。在上世纪20年代的这里,曾有一群热血的码头苦力在每个夜晚学习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思想……而为他们授课的是几名来自上海大学的学生,因此这里曾被称为“上海大学工人夜校”。此时,大屏幕亮起,视频中一帧帧一幕幕皆向观众展示了老上海大学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所发生的革命传奇,红色学府的故事就从此刻开始……




1922年10月,在风云诡谲的上海,国共合作创办了第一所红色学府——上海大学。共产党员瞿秋白、邓中夏、阳翰笙等仁人志士都曾在这所学府的孕育初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爱国印记。然而,这所群英荟萃的学府,其发展之路并非一路坦途,巡捕房虎视眈眈、电力公司落井下石、资金的不足、人才的流失……甚至连办学最基本的两层校舍都“摇摇欲坠”。但是,这一切磨难对于英勇的革命人士而言都不是退却的说辞。即使面对被逮捕的危险,瞿秋白先生依然慷慨激昂地为学生讲解令人荡气回肠的《现代社会学》;即使遭到国民党人士杜世正的告密,邓中夏先生仍然坚持施以援手,只因他是上大的一份子;即使路途坎坷,充满未知危险,李大钊先生坚持赶到上海大学为学生们作演讲报告;即使师生们已无暇自顾,却毅然选择倾尽所有、慷慨解囊以保住上海重要的共产党员阵地——老上海大学校舍,哪怕只是一盏煤油灯。每一位爱国者的心里只有民族与大义,个人问题于他们而言仿佛早已置之度外。舞台上的一幕幕都深刻体现了浓浓爱国情、深深忧国心,这是那个年代每一个上大人的真实写照。



五卅旗帜,革命丰碑

上世纪20年代,日本资本家非但肆意克扣工人工资、解雇无过工人,还恼羞成怒于1925年5月15日向工人开枪射击,杀害了工人领袖——共产党员顾正红,打伤了工人10余人。此事引起了上海乃至全国各界人士的悲愤与不甘并直接引燃了同月30日的大罢工——五卅运动。



舞台上,在运动前夕,印刷、写横幅、各校联络……上大学子在为游行做着最后的准备,然而突发情况却接踵而至。旗手朱义被捕、旗帜意外被借……第二天的游行频频受阻。但作为这场反帝反军阀斗争中的中坚力量,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上大学子在南京路上前进的步伐与无畏的精神。学生何秉彝自告奋勇成为新旗手,他愿意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直面敌人的威胁;没有旗子那就再做一面,没有红色布料,便将那四面鲜红的镰刀斧头旗帜缝合成一面。这一晚,每一名上大人都在为理想而忙碌。



1925年5月30日,上海2000余名青年学生、商人、工人在租界内散发传单、发表演说,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暮色薄大地,憔悴苦人民。豺狼聘效邑,兼之惩尘频。悠悠道路上,白发污红尘。沧溟何辽阔,龙性岂易驯。”舞台上,身着学生装的上大学生积极地在街头进行宣讲。却不曾想,租界的英国巡捕在南京路上先后逮捕100多人并突然向密集的游行群众开枪射击,舞台上的游行群众倒下了一片又一片,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致敬英烈,精神永续

舞台上阴雨密布,愁雨如丝,众人聚集在上大校园操场上。主席台两侧悬着同学们连夜赶制的挽联,正中央是一个硕大的隶体“奠”字,主席台上方挂着“沉痛悼念何秉彝同学”的挽幛。刘华和阳翰笙又赶制两面白色大旗:一面书写“反对英日帝国主义”,一面书写“为死难同胞报仇雪恨”。雨丝绵绵如哀思,打湿了挽联,旗帜,染湿了氛围里的一切。“若我之死可使国人协力同心,驱除外辱,复兴中华,我愿牺牲!我先牺牲!”瞿秋白愤慨说道。

哀悼仪式结束后,杨之华和赵君陶搀扶着身体不适的瞿秋白回房休息,杨之华借此机会向瞿秋白表明心意,而瞿秋白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本心,二人互诉衷肠,紧紧相拥。“秋之白华”是属于他们的缘分。

视频画面转亮,可以看到上海大学在当时的反帝反军阀斗争以及各项社会改革活动中的超强领导力量,成为了革命活动的中心场所之一。但在进行革命运动的过程中,刘华不幸被捕,面对反动军阀的种种利诱、毒刑,刘华始终坚贞不屈。直面死亡,他踉跄向前,口中高呼“从前我们的“信仰”忽然丧失,如今‘信仰’的光明复启,我们又有了很多的化身,同时奋起;好像花草的种子,被风吹散在遍地!”《国际歌》响起,那些为革命流血牺牲的同志们重回舞台,他们的身体虽早已深埋泥土,但灵魂仍在牵挂。众学生高呼“吾辈上大学子,皆炎黄神胄,当复兴国族之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强不息,努力拼搏。”




一场话剧终将落幕,但爱国奉献的种子已经深埋每一个上大学子的心中,流淌在上大人的骨子血脉里。98年前那段岁月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它所传承的上大精神将永远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撰稿 王丹彤;摄影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