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分别于3月5日和4日在北京召开。
3月10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已胜利闭幕。在两会的舞台上,来自上海大学的委员们建言献策、共商国是,展现了上大人的风采。接下来请随小编一起,听听上大人在两会上发出的声音。
汪小帆: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上海大学副校长、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
两会心声:重任在肩,更是砥砺奋进时
“高质量”是今年两会的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在几个团组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我国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都明确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汪洋主席所作的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强调要以高水平履职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集聚众智、汇聚众力。今年的两会本身也是精简高效、务实创新,体现了高质量。
征途漫漫,而今迈步从头越;重任在肩,更是砥砺奋进时。这是我这次参加开局之年、起步之年召开的两会的特别深的感受。习近平总书记来看望我们教育界和医卫界委员,并与大家共商国是,更是让我感到鼓舞、振奋、信心和力量。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并始终关注教师队伍建设,指出教育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总书记的讲话以及与委员的交流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对“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要把总书记对教育的关心重视和期望要求向广大师生传达到位,把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体现到学校的十四五规划中,更要落实到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中。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要更好体现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为高质量发展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齐心协力绘就好壮美蓝图,奋力书写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延展阅读:
文汇报:两会心声 | 全国政协委员汪小帆:重任在肩,更是砥砺奋进时
上观新闻:与总书记面对面|上大副校长汪小帆:总书记这样回应加强扶持中西部高校的建议
后疫情时代需重塑教育理念、重构学习方式
经历过去年疫情期间的大规模线上教学实践后,我们要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学生重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自主、更有能动性,具备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能力和素养。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实践带来了很多启示,后疫情时代,要将线上和线下教学真正地融合在一起,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不仅学校和教师要重塑教育理念、变革教学模式,学生也需要重构学习方式。
1、线上线下融合创新,促进高校优质课程大规模共享
去年疫情下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线上教学实践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标志着我们从此开启“不断线”教育的新时代;同时,这也意味着,用新理念推动高等教育变革的时机到了。当前已具备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使各个高校间的优质课程实现开放共享的条件,有必要创新模式促进高校之间优质课程的大规模共享和学分互认。
因此,建议充分发挥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的示范引领作用。入选的一流课程原则上都应尽量创造条件成为可以学分互认的开放共享课程,允许校外学生以线上方式和在教室里的学生同步上课,并在通过考核后获得相应的学分。同时,建议考虑在高水平大学和西部高校的结对帮扶中选择合适的专业和课程,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结对校师生之间同步上课和进行教学研讨。在教育信息化规划中统筹做好教学设施和信息化系统建设,为实现实质等效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提供更好的支撑。此外,也要进一步改进评价机制,鼓励更多高校和教师努力创新模式开设更多优质的开放共享课程。
2、面向国家需求,加快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绩显著,但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上的问题,如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缺口很大。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产教脱节、教学质量和导师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专业学位标准和行业技术能力标准等问题。另一方面,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入改革关键期,当前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也开始在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上发力。
因此,建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树立“全国一盘棋”的理念,在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加快推进改革落地。具体包括:选择战略性行业产业,尽快制定专业技术能力标准,以及组织统一的课程考核和证书颁发等;相关课程面向全国各高校符合基本要求的相关专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开放,学生通过考核可获颁合格证书;在相应的行业产业遴选一批“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获得合格证书的学生可优先申请参加实训;加大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改革;尽快推动落实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增设一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试点在有条件的省和直辖市下放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相应的招生计划审批权等。
3、支持、激励更多高校毕业生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去年,由于疫情的影响,毕业生就业面临很大挑战;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多于去年,预计超过900万,加之受疫情影响而留学回国就业的学生也很有可能增加,今年在就业方面依然面临着很大挑战。同时我国脱贫攻坚刚刚取得全面胜利,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
因此,建议可以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支持、激励、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投身于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中成就事业、书写梦想。对高校来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依然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上海大学,我们一直努力打好三张“精准牌”。第一张是学校层面顶层设计的“系统布局牌”,就是整个学校要全校一盘棋,合力把就业工作做好。第二张是校院两级联动的“责任清单牌”,就是要一院一策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第三张是分层分类指导的“爱生如子牌”,针对学生不同的就业倾向、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个性化地做好就业辅导工作。从长远来看,我们要持续做好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工作。高校需要把就业工作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来系统谋划,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延展阅读:
澎湃新闻:专访|汪小帆委员:后疫情时代需重塑教育理念、重构学习方式
中国教育报:汪小帆委员: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促进高校优质课程大规模共享
中国教育新闻网:汪小帆委员:制定专业技术能力标准,加快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奋进新征程,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补齐农村办学条件短板,一定能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从2018年开始,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双一流”建设,体现了国家对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决心和恒心。今年的报告特别提出要分类建设,希望进一步改革评价体系,把鼓励、支持和引导不同类型学校特色发展更好落到实处。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延展阅读:
人民日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教育新闻网:奏响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强音
安来顺: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
两会心声:促进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让博物馆给社会带来文化驱动力
博物馆是我们国家整个公共文化事业的缩影,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提到要促进文博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我们既要注重硬件的高质量,也要注重软件的高质量。在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参与城市设计、加强居民社区的社会和文化联系方面,博物馆可以提供来自文化方面的辐射力、影响力和驱动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还应关注其对老年人、残疾人精神健康福祉方面的特殊贡献,应整合政府、业界、公益组织、社区团体等可利用资源,联合行动。
当前博物馆业文化潜能已得到广泛认可,比如心理疗愈功能、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新的文化交流方式等。建议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不妨在博物馆内设置“荣誉市民空间”等怀旧空间,邀请小朋友当志愿讲解员,让讲解活动成为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博物馆还可以探索整合艺术机构和慈善机构等社会资源,针对残疾人等群体的需求建立服务机制,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延展阅读:
文汇报:安来顺委员:让博物馆给社会带来文化驱动力
传承发扬红色文化需要载体,最直接的资源和根脉在博物馆
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在建党百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作为红色基因库的博物馆,在延续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坚定人们信心和决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上海大学2019年便参与发起成立上海红色文化研究院,设立理论研究部,在部分革命旧址和高校设立初心讲坛。同年全国红色文化战略联盟也在上海大学成立,开展理论探讨、学术交流、文物征集、成果展示、思政实践和文化创意传播等。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23家全国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25家革命纪念馆成为首批理事单位。博物馆不再“单打独斗”,与高校、党史研究机构优势互补,有利于挖掘和弘扬红色文化。
延展阅读:
文汇报: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激发创新创造伟力
拓展国际视野 融合传统与现代 让中华文化“出圈”全世界
在后疫情时代,中国文博届将继续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共同探寻后疫情时代文博发展新机遇。
延展阅读:
国际在线:拓展国际视野 融合传统与现代 让中华文化“出圈”全世界
把“另一个教室”搬到博物馆去
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博物馆、美术馆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其最主要的三大功能之一。博物馆发挥自己的特色,让学校把“另一个教室”搬到博物馆去。博物馆的展览也好,研究也好,都便于孩子们汲取传统文化知识。孩子们在博物馆的学习,也有别于课堂上的正式学习,属于非正式学习。相较而言,学校的课程更偏向于学理性,博物馆的学习则是情感性的,能调动视觉、嗅觉、触觉等全方位的感知体验。在博物馆里可以开展提问式的互动教育,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延展阅读:
青年报:传承中华文化|如何让青少年更好的学习传统文化,委员们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