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由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大学教务部、“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全国高校党史类课程联盟”、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顾晓英工作室承办的“红色传承‘金课’建设高层研讨会暨全国高校党史类课程联盟第二次联席会议”在线上召开。

研讨会以“有温度有智慧:党史教育点亮课堂”为主题,旨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进一步发挥党史育人的大课堂作用,展示全国高校党史课程育人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最新成果,打造更多红色传承“金课”,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共享,让党史类课程有“颜值”有“言值”,有温度有智慧,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上海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社联、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市九三学社、联盟校等29名专家学者参加。全天会议总共吸引了百所高校职能部处、院系一线教师等1.2千人次线上参与。开幕式由上海大学教务部常务副部长彭章友主持。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欧阳华致欢迎辞。欧阳书记指出,近年来,上海大学点上持续打响“大国方略”系列品牌课程,推出 “光影中国”“中国记忆”“中国芯路”等课程,赓续红色基因,汲取智慧,凝聚力量。以点带面,学校全力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校建设,牢牢抓好国家一流专业、一流课程“龙头课程”,发挥国家级示范中心、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和校课程思政名师的表率作用。2022年是上海大学的传扬之年、迎评之年、笃行之年,红色学府将进一步创新党史学习教育,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副处长杨长亮祝贺一年来由上海大学发起的全国高校党史类课程联盟,为高校红色课程育人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搭建了共享共建平台。他介绍了上海市依托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的顶层设计思路与举措,如培训教师、编写专业类教学指南、评选100门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示范课程,推出党史教育“空中课堂”等。
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负责人、上海大学教务部副部长顾晓英宣读2021年度“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上海大学微课展评获奖名单及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河北大学、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建桥学院、江西理工大学、遵义师范学院等新入盟的7所高校名单。

主旨报告环节由顾晓英主持。上海,无愧为革命摇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党从百年前的上海来。上海大学文学院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作了题为《走得再远,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我们从哪里来》的主旨报告。他讲了“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党史要从1921年前说起”两个问题,结合大量详实史料和最新研究,阐析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过程与建党先驱们的建党过程相伴相生。党史百年,见证着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卓绝。红色基因渗透在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血液深处,我们于2018年率先开设“开天辟地”党史金课,致敬上海这个党的诞生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宋学勤作了报告《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决议”彰显的科学历史观》。她从“唯物史观的坚守”“大历史观的体现”和“正确党史观的遵循”三方面,结合中国共产党的三个历史决议,援引相关文本原典,指出党的三个历史决议汇集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对党的历史上的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内在机理,其中彰显的科学历史观为开展学术研究、做好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提供了示范引领。
上海市教科院德育院支部书记、副院长宗爱东主持微课展评环节。
上海大学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微课展评特等奖获得者——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章莉莉讲授了微课“符号与传达记号学”。她选取红色文化经典符号及设计作为案例分享,从国徽到校徽,从党旗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标志,从中共一大会址到团中央机关旧址,这门课用符号创意思维方法生动地再现党史,创新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方式。
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副巡视员陈麟辉教授进行了专家点评。他指出这门课程紧密结合了美术学院学科专长,使红色基因焕发新活力,推动红色文化走进日常生活,直击学生心灵。
联盟校交流分别由上海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光寿主持。
嘉兴学院人文社科处处长彭冰冰教授分享主题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四种形态》,从历史、理论、发展和实践四种形态阐述其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的内核本质;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副院长程波教授分享了《“光影中国”课程的思政元素及党史融合实践》;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贵州省思政课教学名师汤宇华教授采取线下线上混合方式分享《强化资源整合利用,增强思政“金课”的含金量》,强调要把握高度、维度、深度、温度和力度五个“度”; 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海英教授介绍了《沂蒙精神课程的研学实践》;井冈山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中心副教授张玉莲分享了《课程思政视域下井冈山精神课实践研学》,重点强调了融通最后一公里;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总支书记,江苏雨花英烈精神研究院副院长季丹军作了《党史类”金课”开发与建设》主题发言。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上海师范大学马院院长、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张志丹教授进行点评。他用诗意表达了感受,“于光影婆娑中,触摸中国的真”“赤水乌蒙红飘带,人人见了人人爱” “沂蒙红歌声声爽,红色血脉代代传”“革命摇篮孕精神,红色课堂育新人”“雨花英烈境界高,滋养新人大情怀”……他勉励党史类课程联盟校的老师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牢固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党史观,讲好讲深党史类课程。
会议第四阶段联盟校交流由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博导、上海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市九三学社组织部长李国娟教授主持。
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级教授,“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柴素芳教授分享了《微电影:提升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亲和力的有效载体》,阐述了以微电影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优势与挑战、实践与探索以及效果与价值;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赵正桥结合《<共产党宣言>导读》介绍了《党史教育有效融入经典导读课程》;皖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俊讲述了《“红二十五军长征史”的课程建设与实践探索》;延安大学新闻系主任郭小良结合“陕甘宁边区新闻事业——走进红色新闻历史现场”,介绍了《党史学习与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游昀之的报告为《民办高校党史类课程建设》,她从“建什么?”“为什么建?”以及“怎么建?”三个问题切入,阐述民办高校党史类课程建设。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佳宏伟副教授作了《把握“四个维度”,力推党史“三进”工作》的分享,强调牢牢把握理论、方法、实践和地方四个维度推进党史教育;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邱仁富教授发言题目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从三个特点和四个维度阐述伟大建党精神如何融入课程建设,并强调坚持主题牵引、问题导向和全球视野。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德进行点评。他充分肯定了教师们的创新实践,认为所有课程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聚焦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在发动学生深度参与,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体性。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焦成焕教授主持了“协同育人”交流板块。
上海大学附中高级教师王海燕分享了《体验式党史学习 浸润学生心灵》,从观读讲唱演研六大方面,让中学生走近党史教育,赓续红色血脉。
上海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社长戴骏豪以《整理红色校史 续写育人篇章》为主题,表明了出版人的思政情怀。百年上大,红色传承。从“校史工程”到“大国方略”系列课程丛书再到课程思政系列丛书的出版,出版社一直与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同向同行,以出版精品力作向建党百年献上贺礼,隆重纪念上海大学建校百年。
上海大学顾晓英教授作了研讨会总结。围绕“有温度有智慧:党史学习教育点亮课堂”主题,专家们就伟大建党精神、科学历史观与党史类“金课”的打造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她指出,联盟新加盟员有“生气”,论坛安排“全面”,论坛各项“高端”,报告内容“丰富”。她提议,联盟是个2岁的幼儿,需要大家呵护,共同出谋划策,联通各高校已有国家级、省市级教学与研究平台;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切实加强教师培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好“中心网站”,当好东西南北各高校党史类课程开发、建设与研究的“智囊团”。最后,她用“感谢”“感恩”“感怀”,为本次研讨会划上句号。
据悉,去年6月,全国高校党史课程联盟由上海大学发起,首批10所高校各携一门或多门党史类课程入盟,成立大会上发布了《上大宣言》和《联盟章程》,颁发了首批联盟成员证书。今年,7所高校积极入盟,扩大了联盟“朋友圈”。(撰稿:殷晓 郑宝)